24小时购墓热线

400-099-9038
  • {{searchItem.name}} {{getArea(searchItem.region-1)}}
首页>殡葬百科>文章列表>

永远怀念张毓泉

2020-1-8 13:41:26 作者: 来源:桃峰陵园 分类:陵园动态 浏览次数:54

永远怀念英年早逝的科研组长张毓泉

—— 参与核武器研制的点滴回忆

讲述者:徐锡源

请记住为核武器研制而默默奉献的无名功臣。

     岁月无声,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有我国核武器研制领域,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专家;更有成千上万名,为核武器试验呕心沥血的无名英雄。

     回想我一生中最敬重的科研组长,他那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不计名利,关心他人,吃苦在前的金子般的心灵,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

徐锡源硬笔书法(篆体)

     习作:请记住还有为两弹研制默默奉献甚至付出生命的共和国无名功臣。

改动论文第一作者

     在那个年代,无论专家还是青年科学工作者,都把自己无私地投身于科学事业,不计代价的付出。

     那时,科研论文不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但可以发表在我们研究院的内部刊物上。我的科研组长张毓泉毕业于吉林大学理论物理专业,专业水平较高,我的几个工作成果都是首先由他提出,并在他的指点下克服难点,经他修改后完成的。我在署名时自然把他的名字排在前面,但因具体公式的推导和论文的初稿是我完成的,他在送稿时将我的名字改到他的前面。而由他完成的论文,只要组内有人参与了部分具体工作,他都要把参与者的名字列上。

     专业知识强大,却从不炫耀。他是良师,亦是益友。

借故谦让出国机会

     1985年我国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后,因为我们科研组的原子核反应参数工作,既可用于核武器研制,也适用于核反应堆研究,因此是研究所内较早允许对外交流的。

     IAEA专家来研究所考察有关我们研究组的工作时,尽管我的科研组长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都比我高,但因为我之前参加过二机部的脱产涉外英语口语培训班,并担任过美国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核技术展览会展台翻译,因此组长把这个机会让给了我,让我向IAEA专家汇报工作。

     之后IAEA举办的核数据和反应堆物理应用专题研讨会也让我去参加,并访问IAEA的程序数据中心,还让我参加IAEA举办的反应堆用核数据制作培训班。

     凭科研组长的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完全有能力接下这些工作,但他把这些当时刚能出国的少有机会让给了我,他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所核反应参数制作的繁重任务。

埋头苦干的科研带头人

     当时的科研工作环境很艰难,国外的科研资料非常稀缺,只能到北京和核工业部的情报所用缩微胶片阅读机阅读和摘抄那些不让外借的,存放在缩微胶片中的科研资料。

     我的科研组长是去情报所最勤,摘抄资料最多的,他不光摘抄的笔记本多,还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卡片。由于他的专业理论和英语水平高,他经常在组内给大家做报告,我就是那段时间跟着学习如何勤于利用国外情报资料的。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经济实力很薄弱,核武器试验的次数比起美苏来是极少的,靠的是大量的计算机模拟计算。由于当时计算机运算速度很慢,模拟计算的工作量相当大。那时用机器语言(仅由0和1两个符号构成)编写程序,用穿孔纸带输入程序和数据,到后来有了汇编语言,再后来才有FORTRAN等高级语言。由于运算速度低,只能模拟计算一维的模型,而且算一个模型就要几个小时或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

     那时的计算机是24小时不停机,计算人员则日夜轮班,最辛苦的当然是0点到8点的夜班。我们组值夜班最多的就是精力旺盛的科研组长,而且为了尽快得到计算结果,他经常在机房一边运算,一边分析,第二天上班时就先向大家报告分析结果,甚至下一步计算方案,再回去休息。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令人由衷的钦佩。

     文化大革命中,国防工业大举西迁,我所也是军管一道命令就连户口一锅端到四川。由于当地没有基本的科研资料和大型计算机,不到一个月,科研人员陆续返回北京,但我所原来的房子给了另一单位,北京正式户口也没有了。

     谁能相信,我们这批为共和国研制核武器的专家和青年工作者,回到北京20年间一直以“黑户口”的身份工作到1989年!

     从四川回北京后,生活用房只能陆续解决,因而,那时的换房、搬家是常事。那时搬家用的是手推车,不管哪位组员搬家,说好时间,我的科研组长就带领大家从办公室一轰而上,往返搬运。每一次,他总是出力最多,重活、累活干的最多的一个。而且每次搬完家后,他总是没有一点休息,稍加清洗,就立即返回办公室投入科研工作。

     当时房子紧缺到什么程度呢?一间大约20多平米的房间给两家人住,当中加一层隔板。不隔音就用两层隔板,再用手推车来来回回去拉木屑填充,以起到一定程度的隔音作用。

     我的科研组长曾多次出差浓缩铀工厂,深入车间,接触过不少放射性物质。我不知道,这是否也是他过早离世的重要原因。

     我国核试验是有名的、无名的英雄们在弯弯曲曲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完成的。在原子弹试验成功56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向那些曾经从事核武器研制事业的无名英雄致敬!

环境:
交通:
服务:
地形:
内容:

微信公众号

验证码
发送验证码